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注册帐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换风格
关注我们:
加微博
加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
QQ418270857
打造医学教育考试最大平台
搜索
搜 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医考网论坛
医考论坛
中国医考网
中国医考网
网校课程
中国医考网网络课程选课中心!
精品资源
考试中心
考试宝典
电子书
淘宝店
中国医考网唯一淘宝店
网上报名
成绩查询
医导航
中国医考网医学网址导航!
医学教育网
新东方在线
内科专业交流区
外科专业交流区
临床讨论三区
临床讨论四区
临床检查讨论区
临床药学讨论区
执业医师
主治医师
中医主治
高级职称
执业药师
药学职称
住院医师
护理考试
新手
教程
报道
医币
任务
医师
临床执业
中医执业
中西执业
口腔执业
网上报名
成绩查询
主治
内科主治
外科主治
妇产主治
儿科主治
中医主治
全科主治
药学职称
检验主治
护理考试
考试资讯
药师
执业中药师
执业西药师
考研
西医综合
英语
政治
中医综合
报名
复试
中国医考网
»
医考网论坛
›
国家卫生资格考试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
›
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专业辅导之湿阻的病因病机
猜你喜欢
返回列表
查看:
1294
|
回复:
0
[知识辅导]
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专业辅导之湿阻的病因病机
[复制链接]
夏草
夏草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16-4-20 16: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还在等什么?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轻松下载学习更多医学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之湿阻的病因病机: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许多篇章对湿病的病因、临床特征都有所讨论,指出外湿“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困阻中焦等。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专门讨论了内、外湿病,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大法。并提出了治湿病的三项禁忌。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
湿阻为病,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讨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湿邪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冒雨露雾湿,湿邪则易袭人而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
2.脾虚生湿生活不节,如嗜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不匀,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湿。
因此,病因有外湿与内湿之分,湿邪侵人人体的途径,就外感而言,是从体表、肌肤而人。“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临证指南医案·湿》)。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水谷既不能运化,则脘痞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头身困重。湿性粘腻,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不论外湿、内湿,在疾病的过程中,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1)感邪性质或环境。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湿邪多从热化;或居于阴冷卑湿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湿邪多从寒化。
(2)体质差异。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湿易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证。(3)脾胃状态。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于热化。
(4)治疗用药。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病理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
专业
相关帖子
•
2017妇产科主治医师押题密卷一相关专业知识
•
2017妇产科主治医师押题密卷一专业知识
•
2017内科主治医师押题密卷一相关专业知识
•
2017内科主治医师押题密卷一专业实践能力
•
2017内科主治医师押题密卷一专业知识
•
2017护士资格考试《专业实务》终极押题震撼出炉!—附解析
•
2017护士资格考试《专业实务》终极押题(全套),震撼出炉!—附解析
•
2017年临床检验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初级士)(含参考答案及解析)【专业实践能力】
•
2017年临床检验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初级士)【相关专业知识】
•
2017年临床检验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初级士)(含参考答案及解析)【专业知识】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模式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写好了,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